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36章自吕公着殁后 (第1/2页)
第136章 自吕公着殁后 司马光是个忠厚长者,哪里知道他暗中的机巧呢?此时王安石宦居金陵,听得朝廷改革新法,毫不介意,乃闻罢免役法,不禁失声道:“竟一变至此么?”停了良久,又道:“此法终不可罢,君实辈也太胡闹。” 未几病殁。太皇太后因是先朝大臣,追赠太傅,后人都称他为王荆公,因安石于元丰五年,曾封荆国公,所以沿称至今。 司马光、吕公着又共荐程颢之弟程颐,有旨召为秘书郎。及入对,改授崇政殿说书,且命修定学制,于是诏举经明行修之士,立十科举士之法。哪十科呢?一、行义纯固,可作师表。 二、节掺方正,可备献纳。三、智勇过人,可备将相。四、公正聪明,可备监司。五、经术精通,可备讲读。六、学问赅博,可备顾问。七、文章曲丽,可备著述。八、善听狱讼,尽公得实。 九、善治财赋,公私俱便。十、练习法令,能断清谳。这十科条例,皆由司马光拟定,请旨颁行。 司马光因言听计从,愈加激发忠忱,事无大小,必亲自裁决,竟因政体过劳,日益清瘦,同僚以诸葛亮食少事烦为劝。光慨然道:“死生由命,一息尚存,怎敢稍懈!” 因此老病愈甚,不能起床,弥留时,尚呓语不绝,细听所言,皆是国事。及卒,年六十八,遗折递入,太皇太后失声痛哭!哲宗也悲伤不已! 赠太师,封温国公。设奠之日,两宫车驾,亲来赐祭。京师百姓,要祭司马相公,为之罢市。连挑葱卖莱的,都到灵前来哭两声,磕个头。 还有些没钱的人,情愿脱下衣服,典质了买陌纸钱来焚化。灵柩回陕州夏县时,有诏予谥文正,赐碑曰:“忠清粹德”命户部侍郎赵瞻,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送而行。沿路送的人,不知其数。 还有些执着香跪拜号哭的,真是如丧考妣一般,到了安葬以后,都中和四方人民,尚画像祭祀,饮食必祝,可见他的德泽及民至远且深了。后人有诗咏他道:到底安邦恃老成,甫经着手即清平。 如何天不延公寿,坐使良材一旦倾。司马光殁后,吕公着为首相,一切用人,仍依司马光之意。进吕大防为中书侍郎,刘挚为尚书右丞,苏轼为翰林学土。苏轼自奉召入都。 不过十个月,三迁清要,寻兼侍读,每人值经筵,必反复讲解,期沃君心一夕,值宿禁中,有旨召见便殿。太皇太后与他谈了几句政务,便问道:“卿前年为何官?”轼对道:“常州团练副使。”太皇太后又道:“今为何官?” 轼道:“待罪翰林学士。”太皇太后道:“为何忽升此缺?”轼答道:“皆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隆恩。”太皇太后道:“并不为此。”苏轼又道:“莫非有大臣论荐么?”太皇太后又复摇首。 苏轼惊愕道:“臣虽无状,不敢由他途希进。”太皇太后道:“这乃是皇帝遗意,皇帝每读卿文,必称为奇才!奇才!不过未及用卿,即便升遐了。”苏轼听罢,不禁感激涕零,哭至失声。 太皇太后亦为泣下。哲宗见他们对哭,也忍不住呜咽起来,那些左右内侍,也不禁下泪,反觉得宫廷岑寂,良夜凄清。太皇太后见此情景,觉得不雅,遂停泪道:“这不是临朝时候,卿可不必拘礼,且在旁坐下,我当询问一切。” 未知所问何事?且听下回分解。***话说太皇太后对苏轼道:“卿且在旁坐下,我当询问一切。”说着,命内侍移过锦凳,令轼旁坐,苏轼谢恩坐下。 太皇太后垂询了一番要政,苏轼随问随答,颇合慈意,特赐茶一盏。苏轼恩饮毕。太皇太后对左右内侍道:“可撒御前金莲炬,送学士归院。”说罢,自携了哲宗入宫。 苏轼恭送了圣驾,又向虚座前申谢,跪拜礼毕,方由两个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