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21章不死主子时曰 (第2/2页)
保养身体了。 只是他也知道天下危乱,心中甚是不安。常戴了幅巾,穿了短衣,策杖步游,遍历宫中各室,作为消遣。 有一天的晚上,他和了萧皇后、各位夫人、袁紫烟,在宫中的高台上观星象。炀帝自从得了袁紫烟,对于玄象也能粗解吉凶,此刻瞧了一会,望见天象不佳。 即对萧皇后效作吴语道:“外间大有人图侬,侬虽失天下,当不失了长城公,卿亦不失为沈后。”萧皇后愀然道:“圣上怎出此言?”炀帝只是摇头微叹。 袁紫烟也是悒悒不欢,众人都觉得凄凉,忽的一阵风起,将台上灯烛尽行吹灭,众人更是毛发悚然。炀帝即命撤筵,各自归寝。到了明日晨起,炀帝揽镜顾影,忽谓萧皇后道:“好头颅,谁当斫之!” 萧皇后听了此言,不禁花容失色,慌忙道:“圣上怎出此言?”炀帝笑道:“贵贱苦乐,更迭为之,有什么好吃惊的呢!”隔了不几天,江都忽告粮尽。 那般扈驾的兵将多是关中人民,在江都留了多时,思家念切,尽想归去。炀帝见中原已乱,便没有什么心情车驾北还了,他的心上,欲迁都至丹阳,士卒倒有大半不愿的。有个虎贲郎将窦贤,竟是不别而行,率部西去。 炀帝大怒,遣左右卫士追杀窦贤,只是人不畏死,仍是悄悄的偷逃,就连那追杀窦贤的士卒,半路上也逃跑了。炀帝好生纳闷,在便殿中长吁短叹,愀然不乐。蓦地回过头来,见王义在侧,遂对了王义道:“汝可知道天下大乱,怎的不和朕言!” 王义俯伏在地上,垂泪答道:“天下大乱,已是多时的了,小臣服役深宫,怎敢预闻政事?若是越俎早言,恐小臣的尸骨,也早已朽化了。”炀帝泫然道:“卿今当直陈,令朕知晓!”王义谢恩道:“待臣具牍奏明。” 说毕趋退。隔了一宿,王义即面呈一书,与炀帝瞧览。炀帝急忙展视,只见奏牍上道:臣本南楚卑薄之民,逢圣明为治之时,不爱此身,愿从入贡,出入左右,积有岁华,浓沐恩施,竟逾素望。臣虽至鄙,酷好穷经,略和善恶之本源,少识兴亡之所以。 深蒙顾问,敢不尽言。溯自圣上嗣守元符,体临大器,圣神独断,谏议莫从,独发睿谋,不容人献。 大兴西苑,两至辽东,龙舟逾于万艘,宫阙遍于天下,兵甲常役百万,士民穷乎山谷。征辽者百不存十,没葬者十不得一。帑藏全虚,谷粟涌贵,乘舆竟行,行幸无时,遂令四方失望,天下为墟。 方今有家之村,存者可数,子弟死兵役,老弱困蓬蒿。目断平野,千里无烟,万民剥落,莫保朝暮,父遗幼子,妻号故夫,孤若何多,饥荒尤甚。饿夫盈郊,尸骸如岳,膏血草野,狐犬尽肥。阴风无人之处,鬼哭寒草之下。 乱离方肆,生死孰知?人主爱人,一何如此?圣上恒性毅然,孰敢上谏?或有鲠言,又令赐死。臣下相顾,箝结自全,龙、奉复生,安敢奏议! 左右近人,阿谀顺旨,迎合帝意,造作拒谏,皆出此途,乃蒙富贵。圣上过恶,从何得闻?方今又败辽师,再幸东土,社稷危于春雪,干戈遍于四方,生民已入涂炭,官吏犹未敢言。 圣上自维,若何为计?圣上欲幸永嘉,坐延岁月,神武威严,一何消铄。圣上欲兴师,则兵吏不顺。欲行幸,则侍卫莫从。适当此时,如何自处! 陛下虽欲发愤修德,加意爱民,然大势已去,时不再来。巨厦之倾,一木不能支。洪河已决,掬壤不能救。 臣本远人,罔知忌讳,事已至此,安敢不言!臣今不死,后必死兵!敢献此书,延颈待尽,窃不胜惶切,待命之至。炀帝阅毕,汗流浃背,继而长叹道:“从古以来,哪有不亡的国家,不死的主子。时至今日,也无可奈何的了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