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98章景区占地平方米 (第2/2页)
的妃子,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,无心于国事,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,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cao。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。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,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,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。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(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)宰嚭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。苎罗山下临浣江,江中有浣纱石,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,西施滩因而得名。 西施天生丽质,禀赋绝伦,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,亦为邻女所仿,故有“东施效颦”的典故。 越王勾践三年(前494年)夫差在夫椒(今江苏省吴县西南)击败越国,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(今浙江省绍兴南)受吴军围攻,被迫向吴国求和,勾践入吴为质。释归后,勾践针对“吴王yin而好色”的弱点,与范蠡设计策“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”准备送于吴王,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:“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,一是美貌,二是善歌舞,三是体态。” 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,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。于是,花了三年时间,教以歌舞、步履、礼仪等。 西施发愤苦练,在悠扬的乐曲中,翩跹起舞,婀娜迷人,进而训练礼节,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,一举手,一投足,均显出体态美,待人接物,十分得体。 然后,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,方进献吴王。吴王夫差大喜,在姑苏建造春宵宫,筑大池,池中设青龙舟,日与西施为水戏,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、灵馆等,西施擅长跳“响屐舞”夫差又专门为她筑“响屐廊”用数以百计的大缸,上铺木板,西施穿木屐起舞,裙系小铃,放置起来,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“铮铮嗒嗒”交织在一起,使夫差如醉如痴,沉湎女色,不理朝政,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。西施有“沉鱼”之貌,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,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,看得发呆,都忘了游泳,以至沉入水底。所以后世用“沉鱼”来形容女子的美貌。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,沉鱼为先。国色天香四大美女,西施居首。“父鬻薪,母浣纱”西施幼承浣纱之业,故世称“浣纱女”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,生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,就在诸暨修建了西施殿。 唐开成年间(公元836-840年)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“西子寻遗殿,昭君觅故村”的诗句。 1986年,诸暨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,同时,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‘浣纱’两字的摩崖石刻。美女西施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。 西施故里就在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,浣纱江畔。西施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,当时诸暨乃越国都城(后迁会稽)公元494年吴越交战,越败于吴,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,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。勾践归国后,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,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“美人记”几经寻觅。 终于“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”西施,姓施,名夷光“父鬻薪,母浣纱”西施幼承浣纱之业,故世称“浣纱女”勾践选到西施后,献于吴王,吴王大悦:“越贡西施,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。” 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,越国却上下一心,励精图治,经过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终于打败了吴国。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,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,就在苎萝下修建了西施殿。 唐开成年间(公元836-840年)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“西子寻遗殿,昭君觅故村”的诗句。 稍后,女诗人鱼玄机又有《西施庙》诗。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。明代,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。此后屡兴屡废。现在的西施殿于1986年奠基,1990年10月7日落成,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,由门楼、西施殿、古越台、郑旦亭、碑廊、红粉池、沉鱼池、先贤阁等景点构成。 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,其中包括梁、柱、门、窗、牛腿、擎枋、斗拱、雀替等等,这些木、石构件雕刻精美,工艺水平高超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