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87章可以福寿绵长 (第2/2页)
不再行觐见,请皇上宸衷酌行,以除弊政呢?”张珪点头称是。次日,又入宫见驾,泰定帝不待他开口,早已说道:“老平章的奏疏朕已阅过,此时朕在上都未便有甚表示,待返京师自有道理。”张珪不便再奏,只得退了出来,知道泰定帝无意用他的条陈,所以把言语来搪塞他的,心中十分不乐。 其时御史台臣秃忽鲁、纽泽等忽然上章奏称,灾异屡见,都是辅臣失职所致,宰相理合避位,以应天变,可否出自圣裁,命廷臣休致。并言臣等为陛下耳目,不能纠察jianian吏,慢官失职,宜先退避,以让贤能,方足以禳天变而消人祸。 泰定帝见了此奏,虽也是仍照老例,还他个留中不发。张珪早已知道是jianian邪之臣因自己直言诤谏,触犯时忌,故借天变发生,相臣理应避位的故事来排挤自己。又因泰定帝不肯施行所上的条陈,早已心灰意懒。 如今再经台臣一加排挤,料想时事万不可为,不如早些儿见机乞老引退,倒可以逍遥自在,过几年快乐日子。因此拿定主意,托称老病,上表辞官。泰定帝却下诏慰谕,命他入见之时免去跪拜,并赐小车,得乘至殿门之下。 张珪见朝廷恩礼优渥,未便再乞休致,遂又上疏,请圣驾启跸还京。泰定帝仍是置之不理,并且叠下两道上谕:一道是禁言赦前之事,一道是将赦前藉没的家产一概给还。 这两件事,都是张珪前日奏中所竭力排斥的,现在泰定帝非但不施行的条陈,倒反将他所反对的事情设施起来,张珪如何忍耐得住? 便又上章辞职。泰定帝还不肯允其所请,只命他在西山养病,并加封蔡国公,知经筵事,别刻蔡国公印,作为特赐。 张珪遵旨移住西山,见时事日非,重又上疏乞退,方蒙允准,始能解组归里,得遂初服。不料没有多少时候,泰定帝又思念及他,召他商议中书省事。张珪如何还肯应征,力陈疾病深沉,不能就道,恩准告免。 直至泰定四年,卒于里第,遗命上蔡国公印。泰定帝得知张珪已死,也十分惋惜,赐祭赐葬,恩礼很是隆重。看官,你道泰定帝对于张珪,既不用他的言语,又为何叠加恩礼,做出那假惺惺的态度来呢? 原是张珪是弘范的儿子,字公端。少年时候随其父弘范灭宋,宋礼部尚书邓光荐赴水殉难,为弘范所救,待以宾客之礼,命其就学。 光荐乃以平生所学着成相业一书,授其诵读,因此成为文武全才,历事三朝,声名卓越,要算元代中业的一位纯臣。泰定帝因他勋业资望极为隆重,不得不加以恩礼,以示优异。 其实张珪乞休离朝,泰定帝好似去了束缚一般,哪里还真个要他前来?那不准告退和屡次征召。 不过是故意做作,遮掩耳目罢了。闲话休提,单说朝廷之上,自张珪乞退之后,少了一个诤谏之臣,泰定帝更加一无顾忌,沉迷酒色。 朝政皆为皇后巴巴罕一人所专擅,买卖官爵,公行贿赂,泰定帝好似木偶一般,朝罢无事,除征歌选色之外,又去佞佛端僧,弄到了身殁上都,连皇后、太子也不能还京。未知泰定帝怎样佞佛,且听下回分解。 ***话说张珪辞职之后,朝廷少了一个直臣,泰定帝更加没有顾忌。朝罢无事,除了饮酒渔色以外,还要一意佞佛。每作佛事,必要饭僧数万人,赐钞数千锭。且命各行省建筑佛寺,每建一寺,必要雕玉为梁,刻金作像,所费不其数。 皇后巴巴罕只知擅揽政权,泰定帝佞佛正合其意,非但不加谏阻,倒反怂恿着他崇信僧徒,供奉佛像,没有工夫与闻朝廷大事,方好从中弄权。 因此,宫院里面从皇后巴巴罕以至一切妃嫔宫女,好似着魔一般,都在帝师跟前受戒。据说受了戒以后,不但四季平安,无灾无害,且可以福寿绵长,永享富贵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