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86章何必捏造事实 (第2/2页)
张珪见诸大臣都肯会衔入谏,心内很是欢喜,便传中书省的吏员,将今日在座诸人的职衔依次录下,预备签名。 吏员奉命一一录毕。宋文瓒又当众言道:“今天这个奏疏关系着社稷安危,既要切中时弊,又要语语动听,使皇上披览之下矍然省悟,将来载在史册上,也可以令后来之人知所敬仰,奉为圭臬。 这主稿的人,非大手笔不可。倘若草率落笔,冒昧从事,不但不能有所挽回,还恐传之后世,贻笑将来。 所以主稿的人,也要由大众公推方好。”众人听了,不约而同地说道:“宋大人所言极为有理,这篇大文章非张老平章主稿,恐怕没有他人可以担此重任了。”张珪连忙谦逊道:“老夫年迈才竭,久疏笔墨,难以当此大任。 翰苑诸公,衮衮大才,锦心绣口,自应一舒词藻,主拟文稿,还请众位大人另行推举罢。”诸大臣齐道:“老平章不容推辞,我等都拭以俟捧读妙文的人。” 张珪见众人一口同音要他主搞,知道推却不得,只得说道:“既蒙诸位抬爱,令老夫拟这道奏章。 当然不能固却,致负雅意,但是,这道奏章果然不能轻率,须要细细揣摩一番,才能落笔,大约在三日之后始可告竣。我们预先约定,到三日后仍旧在都堂齐集,会衔签名,再行入奏。诸位以为如何?” 众人都道:“老平章所言有理,我们三日后齐集于此,拜读大作就是了。”商议既定,一齐散去。张珪回至府邸,瞑目凝思,将当时的弊政,一条一条地列举出来,果然花了整整三天工夫,拟成了一通剀切详明、淋漓沉痛的奏疏。 自己看了又看,改了又改,觉得语语妥当,字字动听,方才携了文稿到都堂来和诸臣相会,预备列名入奏,兴匆匆地到了都堂。 只见御史台、翰林院、集贤院各位大臣皆已齐集在那里,见张珪到来,都起身迎接道:“张老平章已至,奏疏的底稿,想必拟就了,我们在此恭候多时,都要拜读老平章的奏疏,一开眼界。” 张珪听了众官的言语,一面谦逊,一面从袖中取出奏稿。早由员外郎宋文瓒恭身接过,说道:“诸位大人都要拜读张平章的文章,一时哪里能够普遍观览,还是由下官捧读一过,大家静静地细听,比较彼此挤在一处争着观看,倒反可以省力一点。” 众人齐道:“此言有理,便请宋大人朗读一遍罢。”宋文瓒果然将张珪的奏稿举得高高的,站立在正中,提起了高调,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,其时在都堂内的朝臣都以争观为快,早已如栲栳一般,打了个大圈儿,将宋文瓒围在中心,鸦雀无声地静听宣读。 宋文瓒刚才读毕,已听一片掌声陆续不绝,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说道:“好极!好极!近今的弊政,尽被张老平章一一说出,此奏上去,除非皇上不加披览,如果得邀圣鉴,定卜感动圣心,一一施行的。我们快快会衔,一同进呈罢。” 众大臣正要列名,却见一人微微冷笑道:“老平章的奏稿固然笔大如椽,只可惜迟了一日!若在昨日此时具奏入宫,还可仰邀圣览。无如到得今日方才拟就,皇上的御驾已于今日黎明时光启跸巡幸上都去了。若以程途计算,已是离京多远,空令诸位大人会衔签名,仍是徒多此举,劳而无功。 我不但替张老平章可惜这篇锦绣文章,且代诸位大人可惜未能列名会奏,博得诤谏之名。”众人听得此言,不禁人人惊异,个个诧愕,一齐举目看那说话的人是谁,原来不是旁人。 正是那左丞相倒刺沙。张珪见他语存讥讽,有意奚落,便愤然作色道:“左丞不愿会衔尽可自便,何必捏造事实,纷乱视听呢?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