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流离 (第4/5页)
李耘看她没吱声,自顾自地又开始收拾桌子上的文件夹,今天早上我听见科长打电话给你家里,问你最近怎么不回家。你丈夫说你在闹情绪,叫科长帮他劝劝你。 她心里腾地就升起了火,把电话移到面前开始拨号,丈夫果然在家,纷乱的背景声证明他决不是一个人在家的,肯定又有帮人在家打牌,她心里至少还清楚,丈夫在男女关系上倒是比较冷淡,唯一抛不开的就是麻将和纸牌,昨天他恶意的电话也只是让她怄气,并不会真的有什么女人在家里过夜——真的有女人,会说吗?像她这样,就决不可能把自己在外面的日子告诉丈夫。 丈夫听到是她的声音,不耐烦地问她又想干什么。她恶狠狠地咬着牙看看李耘,故意大声地说,我不管你昨天带的是哪个女人回家,也不管现在你究竟怎么过,请你别有事没事对着领导装好人。 他在那边反倒心平气和了,什么装好人,你们领导要好人有什么用?人家不过看你家庭不和正好当笑话,你要是离婚正好收回你的房子。拜托你自己别把这些官僚惹到家里来就好,不行的话,陪他上床搞定他。说完,丈夫急匆匆地说了句轮到我出牌了,电话里就只剩下了盲音。 她涩涩地看看李耘,顿时有些羞愧,自己还是不明白事情的,李耘现在听到这些会有什么反应?她早就盘算着换处房子了,她现在分的房子离市区有一个小时的路程,平时上班有班车,节假日出门看个朋友上趟街就很不方便,或许这里面都会有利益纠缠,她何苦这样着急地发泄自己的情绪? 李耘没有抬头,一脸漠不关心地拧开收音机,电台里传出来年轻的女声,说着些传达祝福的话,她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了出来,一位叫周华的朋友祝家住海天小区的冷静生日快乐。周华?她一时反应不过来是谁,男人认识的多了也有坏处,她总是不太能记得他们的全名,倒是绰号小名记起来比较清楚。反正这个周华出局了,竟然点歌,难道她冷冷还浪漫得像个学校的女生一样。 李耘抬起头笑,这人的名字跟你差不多。冷这姓应该不多吧。海天小区,好像就在你住的那一带哎。 多嘴。她想,脸上却自然地浮起笑来,不多也不少吧,我家就有一堆。小时候还有同学姓冷的。 是吧。李耘没有在意她的回答,倒是开始谈起了单位的事,冷冷,你听说没有?楼上的小张分不到房子,说是没结婚不能分房,一着急跟朋友的女朋友领了结婚证,昨天刚拿到钥匙,我听见他关在办公室里跟人家说呢,装修好了就打离婚证,听说领个假结婚证也就收三千块,这样比真结婚划算多了。你说,结婚以后财产还得给人家分一半,多没劲。噢,对了,还有,楼下的老王离婚了,说是给榨得赤条条,连着三天来的时候都是醉得几乎人事不省。还有呢,隔壁的小沈辞职了,刚刚办好出国手续,她那个老外丈夫据说很穷,从来就没送过她什么,倒是她三天两头买东西送给那个男人,真是奇怪了,就凭他长着外国人那身臭哄哄的毛就值得贴钱啊?以前怎么给她介绍对像也不要,一有个老外马上就追啊赶啊,就那么稀希,真不怕狐臭。 她听着李耘这些絮絮叨叨,心思不由自主地转到了自己的麻烦事上。离婚这笔钱是肯定要付的了,为了把房子赎回来,很可能要把所有的钱都贴到这个男人身上。但这个消息还不能透露给单位,反正无论怎么离,单位也不是负责发离婚证书的部门,这倒是好办。早知道就应该像那个小张一样,干脆花三千块找个人领结婚证,然后再办张离婚证就好了,反正这房子也是便宜卖给员工的,省下来何止三千元?现在倒好,把财产硬是贴出去了。不过,谁知道呢?说不定那个小张也遇人不淑,那女人要是一口咬定要一半财产才离婚又能拿她怎么办?耗来耗去都是自己的青春和精力。 人都走光了,她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又开始发呆,今天晚上是不是还是要去酒吧?再渡过一个醉眼朦胧的夜晚?等到清晨再出来吹吹冷风?还是随便流落到哪个男人的私人住所,换来些小恩小惠的礼品?算了吧,还是先洗澡,然后看看有没有人打电话约她吧。 热气腾腾扑了一身,她的脸冲着镜子做了个鬼脸,镜子里只有个模糊的影子,还有红红的一排竖字,一九九三年,城南行。口红已经成了残片了,得抹掉。 那个男人的家住在四楼,她抬头望望,四楼的灯亮着,他在电话里说他已经烧好了饭等着她了。她轻轻踏上楼梯,灯亮了,展现在面前的是空荡荡的走道,只有一把已经秃得厉害的扫帚歪倒在红漆斑驳的门上。沿着楼梯上去,随着脚步声,一层层的灯亮了。忽然二楼的门里传来一个男人激动的声音,又进了一球!然后是一个女人的尖声训斥,行了,神经病!关你什么事?混球的拿钱,又不是你拿钱。屋里又陡然安静了。 她小心地扶着扶手,揽起衣角,不让衣服蹭上墙上的灰,心里也嘀咕了句,神经病。但她不知道自己在骂谁。初恋的男友也喜欢足球,但他每次感慨万千的不是足球这种成人游戏,而是这些人到底混到了多少钱。她那时就常常取笑他,你管的着吗?你能管的完吗?不干事光拿钱的难道就他们了?全国上下形势一片大好,大家都欢天喜地在拿,你一个人瞎愁什么?他也就不再说什么了,乐呵呵地说是呀,咱不是没有机会嘛,等混到球库管理员那位置,你就有好日子过了。 男人开门的时候她差点没认出来,上次见他的时候天色很黑,竟然没看清楚他原来皮肤这么白,白嫩得像个十八九岁的年轻女孩,上次见到他时是朋友们聚在一起泡茶馆,那天他打扮得油头粉面,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到脑后,眼睛里的光都染了些粉粉的灯光,而今天,他却显得很家常,一件灰色的外套松松地披着,进到屋里,她不禁有些失望,这个家里堆满了早已过时的家具,水泥地灰扑扑地,昏黄的灯光,电视很小,冰箱还是单门的,连空调也没有,书架上堆得乱七八糟的书都包着报纸,一眼望去,就是寒酸的读书人,沿袭的都是八十年代初的生活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