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56章都快四十人了 (第2/2页)
中年人,不惜辞掉稳定的工作,抛弃家庭,变卖房产,也要削尖了脑袋朝外跑。 自从美国1981年在中国举办托福考试,参考的人数每年都是打着滚朝上涨,光是首都一地,85年的考生就有8000,86年直接翻一倍不止,接近两万,90年,已经快接近10万人。 到了90年初期,出国热,下海潮,是两大热门词汇,经常能听到谁谁谁‘下海’了,哪家的又‘出去’了。 后来有两部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,非常有名,一部电视剧,BJ人在纽约,一部电影,大撒把。再后期的不见不散,其实也是一步披着出国皮的爱情片。 “如果这个时候办一个英语培训学校。甚至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出国事宜,不说赚不赚钱,总之能赚名”说到这里,李强明显见到父亲的脸色有些波动,他赶紧话风一转道: “再说现在国家已经开放了民办学校这一块,爸爸的话好歹也是个教授能帮忙注册一个学校,而且收入也比mama稳定又快退休了所以不合适辞职,我要上大学,所以学校还需要mama担任校长打理。” “经营学校的起步资金要等我从上海回来后才能有,如果爸实在不放心我可以让mama和我一起去,后天就动身。” 上辈子李强可是专门培训过新东方成功案例的,他自信有着自己在一旁指路,母亲省去摸索走弯路的时间,发展必不下于新东方。“我倒是没问题,就看你爸。”叶慈芬心里一动就答应,这份教师的清贫辛苦工作,她真的不想永远的干下去。 现在面前这个机会也许就是最好的,这段时间碍于丈夫在家,他都没有好好的和儿子亲热过,到时候如果有了共同的事业私下母子俩的时间就更多了。 “随你吧,不过如果真的成了,学校我可以帮你注册。”李哲泰看出来了,他是劝不回儿子的,而且李强说的话确实打动了他所以也就点头同意了。 ***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依然保留着部分民国时代的气息,对比后来的繁华和现代,这种状态的十里洋场,大概更多一份味道。 1992年8月1日,早上8点,疲惫不堪的李强抵达上海汽车站,遗憾的是母亲本来想要同行可是学校虽然放假了,但她却还要处理教案和辞职问题。 此时李强身上剩下的钱总计七千两百四十二块七毛,存折里还有十七万整,李强干脆抱着书包在火车站眯了一会儿。 等到天亮,洗漱,然后喝了一碗豆浆,吃了两个馒头。饭后他又找老板灌了一大瓶水,另外买了四个馒头,塞进书包里。 想象着模糊的记忆中,反映九十年代初股市疯狂的那些老照片上,近乎惨烈的排队场面,李强做好了“死磕到底”的准备。怀着见识一下90年代初的上海的情怀,李强没有打车,一路背着包,边走边看,边打听。 “叔叔,阿姨,伯伯,大哥,大姐…meimei。”“哦哟,我都快四十的人了,你一个小毛孩,叫我meimei?你耍流氓是伐?” “呃,对不起…这位女士…同志…jiejie?”这个时候,美女应该还没有成为一种平常的称呼,那么叫小姐么?李强一样不能确定。 这时候的小姐是否已经开始代表某种特殊概念,他一路小心礼貌的询问:“你好,请问那个股票认购证哪里买?附近有销售点吗?”情况有些出乎预料,李强所询问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茫然的摇头,反问一句:“什么东西?没听说过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