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章就踅近去 (第2/2页)
服原是孕璜寺香客敬奉的锦旗所制。前心印着“有求”两字,那双腿岔开,裤裆处是粗糙的大针脚一直到了后腰,屁股蛋上左边就是个“必”字,右边就是个“应”字,老头并不知耻,却出口成章,说出了一段谣儿来。 这谣儿后来流传全城,其辞是:一类人是公仆,高高在上享清福。二类人作“官倒”投机倒把有人保,三类人搞承包,吃喝嫖赌全报销。 四类人来租赁,坐在家里拿利润。五类人大盖帽,吃了原告吃被告。六类人手术刀,腰里揣满红纸包。七类人当演员,扭扭屁股就赚钱。 八类人搞宣传,隔三岔五解个馋。九类人为教员,山珍海味认不全。十类人主人翁,老老实实学雷锋。此谣儿流传开来后,有人分析老头并不是个乞丐,或者说他起码是个教师,因为只有教师才能编出这样的谣辞,且谣辞中对前几类人都横加指责,唯独为教师一类人喊苦叫屈。 但到底老头是什么人,无人再作追究,这一年里,恰是西京城里新任了一位市长,这市长原籍上海,夫人却是西京土著,十数春秋,西京的每任市长都有心在这座古城建功立业。 但却差不多全是几经折腾,起色甚微,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去了,新的市长虽不悦意在岳父门前任职,苦于身在仕途,全然由不得自己,到任后就犯难该从何处举纲张目。 夫人属于贤内助,便召集了许多亲朋好友为其夫顾问参谋,就有了一个年轻人叫黄德复的,说出了一段建议来:西京是十二朝古都,文化积淀深厚是资本也是负担。 各层干部和群众思维趋于保守,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沿海省市远远落后,若如前几任的市长那样面面俱抓,常因企业老化,城建欠帐大多,用尽十分力,往往只有三分效果,且当今任职总是三年或五载就得调动,长远规划难以完成便又人事更新。 与其这样,倒不如抓别人不抓之业,如发展文化和旅游,短期内倒有政绩出现。市长大受启发,不耻下问,竟邀这年轻人谈了三天三夜,又将其调离原来任职的学校来市府作了身边秘书。 一时间,上京索要拨款,在下四处集资,干了一宗千古不朽之宏业,即修复了西京城墙,疏通了城河,沿城河边建成极富地方特色的娱乐场。 又改建了三条大街:一条为仿唐建筑街,专售书画、瓷器。一条为仿宋建筑街,专营全市乃至全省民间小吃。 一条仿明、清建筑街,集中了所有民间工艺品、土特产,但是,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大力发展,使城市的流动人员骤然增多,就出现了许多治安方面的弊病,一时西京城被外地人称作贼城、烟城、暗娼城。 市民也开始滋生另一种的不满情绪。改革开放,物质丰而精神苦,可知人间事总不能两全。当那位囚首垢面的老头又在街头说他的谣儿,身后总是厮跟了一帮闲汉,嚷道:“来一段,再来一段!” 老头就说了两句:“说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。说不行,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”闲汉们听了,一齐鼓掌。 老头并没说这谣儿所指何人,闲汉们却对号入座,将这谣儿传得风快,自然黄德复不久也听到了,便给公安局拨了电话,说老头散布市长的谣言,应予制止。公安局收留了老头,一查,原是一位十多年上访痞子。 为何是上访痞子?因是此人十多年前任民办教师,转公办教师时受到上司陷害未能转成,就上访省府,仍未能成功,于是长住西京,隔三间五去省府门口提意见,递状书,静坐耍赖,慢慢地欲进没有门路,欲退又无台阶,精神变态。 后来也索性不再上访,亦不返乡,就在街头流狼起来,公安局收审了十天,查无大罪,又放出来,用车一气拉出城三百里地放下。没想这老头几天后又出现在街头,却拉动了一辆架子车,沿街穿巷收拾破烂了。 一帮闲汉自然拥他,唆使再说谣儿,老头却吝啬了口舌,只吼很高很长的“破烂喽…承包破烂…喽!” 这叫声每日早晚在街巷吼叫。常也有人在城墙头上吹埙,一个如狼嚎,一个呜咽如鬼,两厢呼应,钟楼鼓楼上的成百上千只鸟类就聒噪一片了。 这日,老头拉着没有轮胎的铁壳轮架子车,游转了半天未收到破烂,立于孕璜寺墙外的土场上贪看了几个气功大师教人导引吐纳之术,又见一簇一簇人集在矮墙下卜卦算命,就踅近去,也要一位卦师推自己的流年运气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