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33章常常借着昑诗 (第1/2页)
第133章 常常借着昑诗 一县之中,挨门逐户,都报齐了,然后由县官按照价值,定列高下,分为五等,通盘计算,把这一县应缴的役钱,按数摊派,这样一来,就可以使百姓无可躲闪了。奏入,奉旨照行。从此非但尺椽寸土,都搜刮干净,便是一只鸡,一只狗。 也不敢隐瞒。试想那些小民还能存活么?吕惠卿的条陈,本来说灾荒五分以上的地方,不在其列,那荆湖按察使蒲宗盂上言道:“这种良法,何必等到丰年方才施行。 请旨饬下有司,不问丰凶,即日照行。”因此,民更不聊生了。可怜四海sao扰到这个样子,宫禁内外,莫不知道,只瞒着神宗一人。 这日,神宗到太皇太后宫中问安,太皇太后乘间说道:“祖宗法度,不宜轻改。从前先帝在日,我有闻必告,先帝无不察行。今亦当效法先帝,以免祸乱。”神宗道:“现在并无它事。” 太皇太后道:“免役、青苗诸法,民间很感痛苦,何不罢除。”神宗道:“这是利民,并非苦民。” 太皇太后道:“恐未必然,我闻各种新法,作自王安石。安石虽有才学,但违民行政,终致民怨。如果爱惜安石,不如暂令外调,较可保全。”神宗道:“群臣中惟安石一人能任国事,不应令去。”太皇太后还思驳斥。 忽有一人入言道:“太皇太后的慈训,确是至言。皇上不可不思。”神宗视之,乃是胞弟昌王颢,不禁怒道:“是朕败坏国事么?它日待汝自为可好?” 昌王不禁涕泣道:“国事不妨共议,颢并不敢有异心,何至猜嫌若此。”太皇太后亦为不欢,神宗自去。过了几日,神宗又复入谒。太皇太后流涕道:“安石必乱天下,奈何?” 神宗方道:“且俟择人代相,把他外调便了。”安石自郑侠上疏,已求去位,现在得了这个风声,求退益力。 神宗乃令荐贤自代,安石荐了两个人,一个是韩绛,一个是吕惠卿。神宗遂令安石出知江宁府,命韩绛同平章事,吕惠卿参知政事。韩、吕两人都是安石一党,自然谨守安石的成法,绝不改变。时人号韩绛为传法沙门,吕惠卿为护法善神。 两人听了,非但不恼,反觉得意。郑侠见国事日非,辅臣益坏,更加激动忠愤,取唐朝宰相数人,分为两编,汇呈进去。如魏征、姚崇、宋璟,称为正人君子。 李林甫、卢杞等,称为邪曲小人。又以冯京比君子,吕惠卿比小人,那吕惠卿得了消息,如何不气,遂参劾郑侠,讪谤朝廷,以大不敬论。 御史张璪,也迎合吕惠卿,刻奏冯京与郑侠交通有迹。郑侠因此获罪,罢谪英州。冯京亦罢参政,出知毫州。安石弟安国,任秘阁校理,素与安石意见不合,亦斥吕惠卿为佞人,也坐与郑侠交结,放归田里。 吕惠卿本是个狡猾小人,与韩绛在中书处,互相嫉妒,时常因事争执,又因自己已为辅臣,地位稳固,惟恐安石再来,处处想谋害安石,凡可以杜绝他来路的法儿,莫不做到。 却巧蜀人李士宁,自言能知人休咎,且与安石有旧交,竟要借此兴狱。幸赖韩绛暗里维护安石,从中阻挠,将士宁杖流永州,连坐颇众。 韩绛恐吕惠卿先发制人,连忙密请神宗,再用安石。神宗亦复记念安石,即召他入朝。安石奉诏倍道前进,七日入京,晋见神宗。神宗见面,便问一年来卿有何着? 安石忙将注释的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周礼》,呈上奏道:“臣奉命设经义局,督同吕惠卿及臣子王雱,加紧撰述,现在先成了三部,请陛下御览。” 神宗略看了一看,下诏颁布天下学宫,名为“三经新义”以后士子应试,都要以此为主,不许再有杂说。又奖叙著述之功,加安石左仆射,吕惠卿给事中,王雱龙图阁直学士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