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宫闱史_第132章都由宮中印好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32章都由宮中印好 (第1/2页)

    第132章 都由宮中印好

    安石若留,臣料民间亦必先谤后诵呢。”这一席话,又将神宗罢行青苗之意,完全打销,遂即敦促安石入朝。

    安石方才销假视事,当面奏称:“中外大臣从官台谏,没有一人懂得先王之道,所以哓哓不休。陛下千万拿定主张,不可摇惑。”神宗深以为然,令他即日到司办事。

    安石更加肆无忌惮,把韩琦的原奏,交于曾布,令他逐句加了批驳,刻于石上,印刷一万张,颁示天下。

    韩琦再疏辩白,朝廷置之不理。韩琦因此辞去安抚使,止领大名府事。安石硬行批准。从此正人君子,如司马光、范镇、孙觉、吕公着、吕公弼、赵拚、宋敏求、苏颂、李大临、程颢、张戬、李常、林旦、薛昌朝、范育数十百人,有言青苗不便的,有参劾安石的,尽皆贬官去位。

    安石待他们去了,便荐举私人同党来补缺,甚而至于内官太监,经筵侍读,都加以防备。崇政殿说书一官,虽是闲曹,却与神宗每日见面。安石深恐有人借着讲学谈论外事,因此令吕惠卿兼了此职。

    惠卿丁忧,又改派了曾布。至于内监一方面,安石明知神宗不放心,必定派人私出察访,他又暗中结纳内副都知张若水、押班蓝元振,果然事有凑巧,神宗偏偏派他两人往河北去察访。

    两人回来,竭力说青苗法有利无害,民情不胜欢悦,都争先恐后的领取青苗钱,官差从无强派之事,因此神宗十分相信。

    大臣们有说青苗不便的,神宗便拿两个内侍的话来搪塞他们,所以朝中无人敢言新法不好的了,那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,连太祖亲手制定,历代奉为金科玉律的更戍法,都要废弃起来了。

    未知安石又要改行何法,且听下回分解。***话说王安石逐去了正人君子,满朝都布置了他的羽党,自然可以任意而为,更加狂妄,竟将太祖所定的更戍法,也改为保甲法、免役法。

    又更定科举法,专用经义策论考试,废去诗赋,令士子于诗、书、易、《周礼》、《札记》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专治一经。考试分为四场,头场考专经,二场兼经大义,共十篇。三场论一篇。

    四场策问三道。礼部试加两篇。殿试专考策,限千字以上。考中者,分类五等:第一、第二等,均赐进士及第。

    第三等赐进士出身。第四等赐同进士出身。第五等赐同学究出身。次年苏轼放了主考,因为安石常劝神宗,独断专任,他便出了个策题,是“晋武平吴,独断而胜。苻坚伐晋,独断而亡。齐桓专任管仲而霸,燕哙专任之子而败,事同功异。”

    命考生各抒意见。安石知道,大觉大怒!暗令御史谢景蕴,诬奏苏轼,从前丁忧回西蜀时,沿途乘舟载货,商贩牟利。诏旨经过各处地方捕拿篙工舟子讯问,毫无影响。苏轼自请外调,乃命通判杭州。到了熙宁七年,天气亢旱。从去年七月,至今四月不雨。神宗不胜忧虑!

    召见宰相,欲将不好的法度,尽行停办。安石道:“水旱偏灾,乃是常有的事,只要略修人事便了。”

    神宗蹙然道:“朕正恐人事未修,所以如此。今取免行钱太重,人情嗟怨,自近臣以及后族,无不说是弊政,看来不如罢免为是。”参政冯京,亦应声道:“臣亦闻有怨声。”

    安石愤然道:“士大夫不得逞志,所以訾议新法。冯京独闻怨言,便是与若辈交通往来,否则臣怎么没有闻知呢?”

    神宗默然。安石、冯京,各各挟恨而退。未几,神宗即下诏求直言。诏中痛责自己,语甚沉痛,相传为翰林学士韩维手笔。

    这道诏书传出去,有个福州人郑侠,本为安石所提拔,新由广州司法参军任满入京,升为监安上门,先去面见安石,力陈新法不便。

    安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