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34章岂敢专徇私恩 (第2/2页)
平章事为左右仆射,参知政事为门下中书郎,尚书左右丞。 此时吴充已殁,遂以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侍,郎章年惊为门下侍郎,张璪为中书侍郎,蒲宗孟为尚书左丞,王安礼为尚书右丞。 当初定仪,原是仿照唐之六典,事无大小,皆由中书取旨,门下审复,尚书承行,三省分班,奏事并归中书。定议之后,将要施行。蔡确明知王珪糊涂可欺,便对他说道:“你做了多年首相,还怕中书令不属你么?”王珪也深以为然。 蔡确又去密奏神宗,说是三省长官位分既高,不必另外置令,只要派左右仆射,分兼两省侍郎,就可以了。神宗便照他的主张,分派下来,他自己虽是次相,大权却在他的掌握之中。 王珪虽是首相,却没有权柄,只得拱手听他号令,直至此时,方才知道上了蔡确的当,悔已无及! 那蒲宗孟原是个外官,并无学识,为了力行新法,善于迎合意旨,现在居然执政。这天神宗临朝,谈起人才难得的话来,蒲宗孟不待说毕,便越班奏道:“人才哪里没有?可惜都为司马光邪说教坏了。” 神宗闻言,很为诧异,对他面上望了半晌,方才说道:“你不以司马光为然么?现在不用说别的事,单就辞枢密使一事而言,朕在位这些年数,只见他一个人,要是换了别的人,赶也赶不掉的。” 宗盂听了,又羞又惧,几乎无地自容。不久御史参宗孟荒yin酒色,盖造房屋,僭逾制度,免职而去。 那司马光虽然没有在朝,却成就了千秋事业。是什么事业呢?原来英宗在位的时候,即命司马光设局编纂《资治通鉴》,上自周威烈王起,下及五代止。 共分三百五十四卷,现在已经告成,进呈御览,神宗极为称许,升授资政殿学士,便存了令他入内执政之意。哪知,次年正月,神宗忽然病重,群臣共请神宗早立太子,又请太后高氏暂同听政。 神宗遂下诏,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,赐名煦。太子年才十岁,太后垂帘,一同听政,暗中叫内侍梁惟简。 在家中做了一件三尺长的小黄袍带进宫来,恐仓猝之间,手忙脚乱,来不及预备,果然到了三月内,神宗便晏了驾,年三十有八。总计神宗在位,改元二次,共十八年。 太子煦即皇帝位,尊皇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,皇后向氏为皇太后,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,是为哲宗皇帝。迫尊大行皇帝庙号曰神宗。葬永裕陵,晋封叔颢为扬王,頵为荆王。 弟佶为遂宁郡王,佖为大宁郡王,俣为咸宁郡王,似为普宁郡王。尚书左仆射王珪是岐国公。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。 王安石为司空,余官一律加秩,并赐致仕各官,带服银帛有差。太皇太后训政,首先传旨,遣散修京城役夫,止造军器,及禁庭工技,叛中外无苛敛,宽民间保甲马,人民大悦! 这几道诏旨下来,都从禁中发出,王珪等并未预闻,及中旨民经传出,方才得知。过不了几天,又下一道诏书道:先皇帝临御十有八年,建立政事,以泽天下,而有司奉行失当,几于烦扰,或苟且文具,不能布宣实惠,其申谕中外,协心奉令,以称先帝惠爱元元之意。这诏书一下,都中御士大夫已知太皇太后之意,欲改繁为简,易苛从宽了。 蔡确深恐与己地位不保,要设法迎合太皇太后。因为高遵裕是太皇太后叔父,为了西征失律,待罪家居,便面请太皇太后,开复遵裕原宫。 太皇太后听了,不觉凄然道:“灵武一役,先帝中夜得报,环榻周行,彻旦不寐,因此惊悸,遂致大故,迫原祸始实自遵裕一人。先帝骨rou未寒,我岂敢专徇私恩,不顾公义么?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