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67章吆喝工役 (第1/2页)
第67章 吆喝工役 后至西山最幽绝处,见有冬青数株,谛视之,下有桐棺一具,业已朽败,椁上泥污堆积,并无封志,白骨已露于外。怀珍未知果为父骸与否,方欲刺臂滴血,忽见骨旁有玉玦一枚,不禁大泣道:“此真我父遗骸了!” 朱叟忙问其故,怀珍指着玉玦言道:“家中老母亦藏有玉玦一枚,常言此玦本属雌雄成对,雄藏母所,雌在父所,今既有玉玦,必为我父无疑,但处事不可不慎,仍当沥血以验直伪。” 遂带泪刺臂,以血滴之,沁入骨内,滴滴不溢,乃抚棺大痛。将骨殖第其甲乙,以次包裹,背负而回。村中人见怀珍觅得父骨,莫不嗟叹,谓系纯孝所致,争先延请怀珍,杀鸡为黍,烹羊炰羔,为之称庆。 并延朱叟作陪,连饮三日,忽闻道路传言,朝廷遣使伐陵,取骨搜宝,使臣已至临安,会合了行省平章,不日即抵会稽。众人闻言,莫不惊讶道:“自古以来,未闻有伐陵天子,恐是道路讹传,不可源信。” 不料愈传愈真,会稽官吏且预备钦使行辕,其事必非虚悬。众人尽皆愤愤地说道:“夺其国,更伐其陵,也未免太不仁了。”朱叟更悲惋泣下道:“巍巍至尊,没后至不能保其朽骨,宋朝诸帝,真是不幸了!” 有少年姓唐,名珏,字玉潸,生性豪爽,见义勇为,奋臂大呼道:“我等逐日游于狮山屃湖之间,目触殡宫,时怀水土之恩,如今遭此大变,理宜瓣香杯血,向陵前致奠,以表寸心。” 众人皆以为然,惟朱叟沉吟不语,若有所思。陶翁向他说道:“叟平日以忠义自许,此时遭遇大变,因何反无表示?”朱叟摇头道:“徒往一奠,陵骨仍不可保,必须筹一长策,保全诸帝之骨,不为伤残,方可略尽我等之心。” 唐珏又大呼道:“老丈如有妙策,可以保全陵骨,小于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。”众人亦拱手道:“不特唐义士一人愿为尽力,我等亦当听命于叟,竭尽棉薄,以保陵骨。”朱叟道:“此时别无他法,惟有取它骨以易诸帝之骨,藏之它所。 但顷刻之间,安有如许骨殖,可以遍易诸陵呢?”唐珏向怀珍道:“事已急迫,请先以今先尊之骨,易取一陵,其余骨设他法。”怀珍闻言,涕泣不答。朱叟道:“此计甚善。 韩县尉以臣代君,朽骨犹存忠义。不意千里寻亲,不得老父之骨,反得君皇之骨,忠孝两全,可以名传千古了。”怀珍方才点头应允。众皆大喜,急往易骨。 行抵水澳,忽江边一乞丐,背负竹筐,手持竹夹,长歌而来。众人见他形状奇异,细听其歌道:沧桑变易兮陵谷迁,移珠宫壤土兮衰草迷离。高孝两朝兮惠泽遍施,遗骸不保兮令我心悲! 唐珏闻其歌,知为非常之人,正欲迎上询问,那丐者见了众人,已正色说道:“诸君比邻殡宫,竟忍袖手旁观,不一援手么?” 唐珏遂将易骨之意告之,丐者大喜道:“不意彼此并未谋面,竟有同心,我自闻得伐陵取骨,搜索金宝之耗,即扮为丐者,沿路行乞,遇有无主孤坟,便取其骨殖,置于筐中,来此易骨。 正虑独力难支,不能胜此大任,今得诸君,大事成矣。”唐珏等亦复大喜,亟询姓名。丐者自言姓林,名景曦,字霁山,故宋之太学生。得与诸君共事,志愿可以克偿了。遂相与前进。 先至理宗陵所,但见墓木高拱,翁仲已欹,驼马惨淡,丹青剥落,寒食青草,夜月棠梨,凄凉景况,令人难堪。朱叟惨然道:“身为皇帝,反不如民家,遇时逢节,犹有以麦饭樽酒浇奠墓前。” 言罢泣下。众人皆泣,遂向陵寝礼拜一番,那罗翁本是故宋中宦,深知陵中折广狭曲布置之法,引众由隧道而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