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29章立向氏为皇后 (第2/2页)
出,填了守忠的名字,立命押解起程。 众人才明白韩琦用空白敕书,是因为任守忠势力浩大,倘若露了风声,不但有人前来救情,恐有甚变故,所以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办理此事。守忠既去,又追究余党史昭锡等十余人,一概充发出去。中外人心为之大快。英宗亲政之后,首先下诏,命廷臣会议追尊本生父濮王典礼。群臣奉诏,很觉为难,没人敢开口议论。 独知谏院司马光,援史评驳,说是汉宣帝为孝昭后,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。光武上继元帝,亦没有追尊巨鹿南顿君,这是万世一定的道理,不可以移易的。于是翰林学士王圭等。 就照着司马光话说,略加增改,议奏上去。中书处嫌他们议得不甚详细,究竟濮王应该怎样称呼用名不用名,发下再议。 王圭等又奏称濮王为仁宗之兄,宣称为皇伯父而不名。欧阳修以为议得不妥,援据《丧服大记》,撰成《为后》或《问上下》二篇,大旨说是身为人后,应为父母降服,三年为期。 惟不设父母原称,这就是服可降,名不可设的意思。若本生父改称皇伯,历考前代,均无典据。 即如汉宣帝及光武帝,亦皆称父为皇考,未尝称皇伯,至进封大国,尤于礼不合,请下尚书省集三省御史台议。太后也下手诏,说执政处事寡断,徒起纷(阝奴)。英宗只得将此事搁起,等考得确实典故再说。 转眼便是一年,这一年里面,御史吕诲、范纯仁、吕大防,先后上疏固争,都说王圭等所议不错,请即照准。一连上了七道奏章,总是不见批答,又因为尊崇本生的话,乃是韩琦发起又上疏参他专权导谀,请免职治罪。 又参欧阳修首倡雅议,媚君邀宠,请与附会不正的曾公亮、赵概一同贬谪。英宗只是置之不理,后来还是太后见群臣们永远坚持下去,不是个道理,便下一道手诏道: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崇封濮安懿王,至今未见施行。吾载阅前史,乃知自有故事。 濮安懿王,谯国夫人王氏,襄国夫人韩氏、仙游县君任氏,可令皇帝称亲。濮安懿王称皇,王氏、韩氏、任氏并称后,特此手谕,其各钦遵。中书处奉到手诏,呈于英宗。英宗又下诏辞让一番,然后定议称濮王为亲,在坟园立庙,封濮王次子宗朴为濮国公。濮王名字,臣民均须敬避。一场聚讼才算了结。 当下吕诲等一班御史,因朝廷不用他们的条陈,一齐缴还诰敕,回家待罪。英宗令人送还他们,吕诲等又复固辞,且言与辅臣势难两立。英宗又转问韩琦、欧阳修如何可处置?两人同声奏道:“御史等以为势难两立。陛下如以臣等为有罪,当留御史,黜退臣等。” 英宗默然不答,到了次日,下诏徙吕诲知蕲州,范纯仁通判安州,吕大防知休宁县。司马光等上疏乞留吕诲等,不报,又请与俱贬,亦不准。侍读吕公着上言陛下即位二年,屡黜言官,何以风示天下。英宗不从,吕公着因乞外调,遂出知蔡州。一番大争论,从此罢休。 治平三年十一月,英宗病又复发,韩琦入内问候,请早立太子,以安众心。英宗点头。韩琦取过笔砚,英宗勉强写了“立大大王为皇太子”八个字,便将笔放下。 韩琦道:“一定是颍王了,还要请陛下写明。”英宗又批了“颍王顼”三个字,就倒在枕上。 韩琦傅学士承旨张方子到福宁殿,草拟立太子制书,此时英宗病已甚重,制书草就,只能亲笔写了个“顼”字,发将出去,到了来年正月,遂崩于福宁殿。 太子顼即皇帝位,是为神宗,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,皇后为皇太后,立向氏为皇后,这时乃是宋朝人才最盛之际。一班君子,如韩富文、赵范吕等人相继用事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